王维洛:密云水库竣工65年 移民工作还未完成 * 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好文 > 正文
王维洛:密云水库竣工65年 移民工作还未完成
密云水库设计的水库总库容为43.75亿立方米,但是65年来只是完成高程155米以下移民的搬迁,致使7亿至8亿立方米的库容无法投入使用。笔者以为,中共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完成65年前制定的目标,很可能不是直接以完成移民任务来要求高程在155米以上、160米以下地区居民的搬迁,而是以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更加宏大的目标。

2025年7月29日北京郊区密云区因泄洪被淹

2025年7月31日,在北京市防汛救灾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密云区委书记余卫国通报,位于密云水库上游的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因洪水遇难31人[1]。一时密云水库成为世界和国内媒体关注的新闻热点。

笔者没有想到,天子脚下密云水库的移民安置问题,不亚于中国三大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湖北丹江口水库、浙江新安江水库)的移民问题。1958年9月北京密云水库大坝工程开工建设,1960年9月竣工,完成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按照密云水库设计,坝顶高程海拔160米以下地区为移民范围[2]。但是到2025年7月23日暴雨降临之时,也就是工程竣工近65年后,只完成155米移民以下的移民。海拔160米以下地区的水库移民依然没有完成,导致约7亿多立方米的库容无法发挥所谓的防洪效益。这是造成2025.7北京洪灾,特别是密云水库上游的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31人死于洪灾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中国水库移民问题

中国水库移民人数多,全世界除中国之外的所有水库移民加起来,也没有中国水库移民多。原水利部副部长、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李伯宁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就在水利部负责水库移民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李伯宁没有少挨水库移民的批斗,主要是来自三大水库,即黄河三门峡水库、湖北丹江口水库和浙江新安江水库移民的批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李伯宁说,中国水库移民一千万,三分之一生活不错,三分之一勉强生存,三分之一没有安置好。卢跃刚在2005年撰写的《水库移民说出三峡记代序》[3]中指出,根据官方资料,水库移民有1500万。这些水库移民数字只是统计了大中型水库的移民人数,而且数字是被压低了的。为解决水库移民的生活困难问题,2006年中共政府出台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政策[4],认为“有相当多的移民仍生活在贫困之中”。但是移民扶持政策的资金要全国老百姓承担,而且承担者根本不知道这么一回事。像三峡建设基金一样,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也是隐藏在电费中的一种特种税。根据《新京报》2022年10月12日的一篇相关报导,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517万人,2006年至2021年,累计投入从电费中收取的水库移民扶持基金4262亿元[5]。密云水库的移民也在中央扶持基金的补助范围之内。

笔者最早接触水库移民问题是在1966年、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当时浙江新安江水库移民因为安置问题与安置地的造反派发生武装冲突,移民们扛着迫击炮、轻重机枪、步枪到省会杭州告状,就住在我父母亲工作的杭州大学的健身房中。移民们在校园中张贴了许多大字报,讲述他们艰难的生活状况。台湾作家龙应台在《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一书中也阐述了其母亲的故乡浙江淳安县被新安江水库淹没一事。记者黄天辰曾在上大学时到新安江水库做实习,也撰写过《曾经那清澈湖水下的千年古城》的文章,提到新安江水库移民30万人。

二、密云水库是一个政治工程

笔者没有想到,天子脚下密云水库的移民安置问题,不亚于中国三大水库(黄河三门峡水库、湖北丹江口水库、浙江新安江水库)的移民问题。

1958年6月26日,周恩来驱车来到密云潮、白两河河畔,为密云水库大坝坝址的选择做出决策。陪同周恩来的有清华大学水利系副主任张光斗教授。周恩来向张光斗询问了关于密云水库库容、淹没损失和大坝设计的问题,同时又了解了国外水库建设的情况。也不知道张光斗向周恩来汇报了什么,周恩来听后十分兴奋地说:“国外还未做到的,我们也要做到。[7]”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都只有周恩来的表态,而没有张光斗汇报的内容。

1959年9月9日毛泽东在当时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的陪同下,乘坐专列到密云水库工地视察。密云水库修建总指挥部指挥王宪和密云水库总设计师张光斗向毛泽东做汇报称,密云水库一年拦洪蓄水,两年就可全部完工。质量完全有保证,而国外建设这样的工程需要七、八年。毛泽东听了非常兴奋表态说:“中国人民就应该有这样一股志气,不信神、不怕鬼,打仗要这样,搞建设也要这样。[8]”

三、一年拦洪,两年建成,但是第三年部分水库移民就返回库区

1949年中共建政后,中共决定在北京西边的永定河上建造官厅水库,保证北京的城市供水。这是中共建造的第一座大型水库大坝工程。官厅水库于1951年10月动工,1954年5月13日竣工,库容22.7亿立方米。之后又经过四次扩建,库容达41.6亿立方米,可以容纳永定河两年的流量,足以保证首都北京的城市用水。

1958年中共又提出建设密云水库,这是典型的大跃进产物。1957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提出大跃进的口号。在1958年的中共八届二中全会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密云水库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样板工程,口号是“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当时密云水库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灌溉农田,服务于粮食产量不断地大幅度的提高。

在那个时候,密云水库就成为中共政府向外国政府领导和友人展示建设成果的花瓶。比如1959年9月7日,周恩来陪同阿富汗副首相萨‧穆‧纳伊姆亲王参观即将竣工的密云水库。1959年10月25日,周恩来邀请前日本的松村谦三先生和英国著名和平人士、坎特伯雷教长约翰逊博士一同参观竣工后的密云水库。1960年3月13日,周恩来陪同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参观密云水库。周恩来亲自向客人介绍说:“密云水库是一项大型水利工程,20万人,干了10个月,完成了2000多万立方米的工程量,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拦了洪,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1960年8月30日,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陪同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参观密云水库。

按照密云水库设计,坝顶高程海拔160米以下地区为移民范围。为了实现“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把第一期的移民范围确定在海拔155米以下地区。155米以上至160米地区的移民应该在第二期移民工作中完成。

1958年9月密云水库大坝工程开工建设,即开始第一期的海拔155米以下地区的移民工作,保证密云水库的施工及实现一年拦洪的目标,必须在1959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密云水库将淹没57个村,9763户、47,561人进行了搬迁。原则上实行村、社(农业高级社)整建制集体迁移和安置。除785户自愿投靠亲友迁移到本县其它村和192户迁往县外,共有8786户移民在密云县内的城关、高岭、西田各庄、东田各庄、塘子5个公社的84个村进行了安置[9]。第二期移民计划从1963年开始至1965年结束,将居住在密云水库库区内155—160米高程内14个行政村,18个自然村,1250户、5625人进行搬迁[10]。

根据《北京日报》记者黄加佳的报导[11],密云水库共淹没耕地16.9万亩,加上筑路、修渠、移民建房和料场取土,共占用耕地24万亩,相当于全县耕地的三分之一。昔日密云县的三大平原,一下子被占掉两个。建设密云水库是为了增加灌溉农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但是水库先要强占用全县耕地的三分之一,与提高粮食产量的目标实在是南辕北辙。

密云水库155米水位高程以下的65个村、11,510户、55,309人要迁走,5万多间房要拆除,还有1000多万棵树要砍伐。这篇报导的移民人数等数据与上面的报导略有出入。简单分析一下这些数据,淹没耕地16.9万亩,移民55,309人,平均每人的耕地占有量约为3亩;移民5,5309人,5万多间房要拆除,差不多搬迁一个移民,要拆除一间房。平均一间房的面积在20平方米至30平方米,可见1958年时密云水库移民的居住条件相当不错。移民55,309人,要砍伐1000多万棵树,平均搬迁一个移民,要砍伐近200棵树。可见这些农民在搬迁之前,生产、生活条件都不错,当地的生态环境也不错。

到1959年汛期到来之前47,561移民全部搬迁完毕,密云水库实现“一年拦洪”的目标。当洪水到来时密云水库蓄了8.33亿立方米洪水[12]。1959年9月1日在密云水库工地举行庆祝拦洪胜利大会,政治局委员、副总理谭震林率中央与北京市、河北省官员以及苏联专家出席。到1960年9月1日密云水库竣工,召开了盛大的庆祝活动。

虽然密云水库“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顺利完成,成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典范,但是第三年就出现了大批移民不满安置返迁库区的现象。移民返迁被认为是移民工作的最大失败。

密云水库竣工6个月后,1961年3月已经搬迁完毕的部分水库移民,不顾移民干部的劝阻,强行返迁回水库库区。这些返迁移民在水库边挖土洞、搭窝棚,驻扎下来,并抢种库区内尚未被淹没的耕地。其根本原因是移民生产生活根本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使移民生产生活都遇到很大的困难。密云水库移民是实行村、社(农业高级社)整建制集体迁移,其实是近乎“扫地出门”式的移民搬迁中,移民的生产、生活资料几乎损失殆尽。具体原因主要有三条:

第一,中共政府没有为移民提供自己的住房,也没有承诺何时为他们提供自己的住房,而是把移民安插在安置地的农户家中,一户的住房两家合用。

第二,中共政府也没有为移民提供新的耕地。当时全国推广人民公社,土地归人民公社所有,原来一村的土地现在两村的农民耕种。对于耕地的补偿又十分低,补偿费为每亩55元标准统一发放至安置的生产队。这样移民和安置地居民的矛盾十分尖锐,而移民则处于劣势的地位[13]。

第三,移民补偿标准十分低。根据《北京日报》记者黄加佳的报导[14],密云水库移民补偿标准是每人150元人民币。当年水电部对移民补偿核定为3943万元。1959年先按每个移民150元标准,共给1043万元。后来,水电部和北京市又陆续给了3000万元。55,309移民,共给1043万元。这笔账是怎么也算不过来的,起码有20%的移民经费不知流向何方。

记者黄加佳提供了一个移民安置的实例:原来住在南石骆驼村的任文志,本有八九间房、30亩地,迁到石马峪村后只能暂住在别人的一间房里,地也只有几分。这样的生活生产条件的变化,谁也无法接受。

此外,至1961年初密云水库蓄水水位仅在135米高程上下,库区地大片耕地并未被库水淹没,闲置荒废。

面对大量移民回迁,密云县委、县政府不得不在1963年底先后批准18个村,2586户、12,887人返回库区安家生产,间接承认移民安置工作中的错误。同时给服从搬迁的移民提供自己的住房。这个工作持续到1965年才完成。

四、密云水库的第二次移民

密云水库第二次移民由1974年开始到1976年(少数户搬迁到1978年)结束,共涉及9个村、729户、3676人,共拆房2988间[15]。

1974年,密云水库蓄水位曾达到153.01米,是水库运行以来水位最高的一年,从库外搬迁回的部分移民村,如于家台、红光、西山、水泉等村已处于库内孤岛上,库区“押宝地”(155米高程以下)大部分被淹,村民的生产生活出现了很大困难,不能继续在库区内居住下去。于是,中共政府于1974年9月18日决定一部分移民第二次搬迁到库南定居。

第二次移民均为第一次清库移民后返迁回库内的移民,包括于家台、红光、西山、水泉、杨各庄、董各庄等9个村,分别迁往十里堡(新建水泉、杨辛庄、红光大队)、西田各庄(新建于家台、西山大队)两个公社定居。安置原则:均以生产队为单位,不打乱原有体制。集体和社员个人的房屋,实行“原拆原建”办法,扩建费用自负。

负责安置的十里堡、西田各庄两个公社11个村,为第二次移民划拨了5740.57亩土地(平均每人约1.56亩土地),每亩土地由移民资金付给55元征用费。库区内土地使用原则为:地处孤岛全部迁出的,土地无偿划给密云水库林场使用;水库边缘区部分迁出的,土地划给原大队留下的生产队使用。

密云水库的第二次移民还只是针对在155米高程以下的居民,主要是返迁移民。

五、密云水库的第三次移民

第三次移民从1995年开始,至2000年6月结束,共涉及6个乡镇24个村队,迁出4268户、1,2484人,其中,迁往通州区17个乡镇111个村,1491户、4604人;顺义区15个乡镇77个村,1590户、5156人;自找门路、投亲靠友1187户、2724人[16]。

第三次移民是为了解决密云水库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民遗留下来的问题,还是局限在155米高程以下的居民。根据1998年北京市密云水库周边地区移民领导小组出台的《北京市密云水库移民工作若干规定》和《关于移民自建房屋的有关规定》,要求“居住在水库高程155米以下的移民,必须全部迁出”。因为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移民中遗漏了一批居住在155米以下的移民,以及大部分耕地在155米以下的农民,这就使一些原未根本没有列入搬迁村(太师屯镇的许庄子、冯家峪乡的后保峪岭自然村)的村民,也成为第三次移民的对象。从这些原先没有列入搬迁的村庄这次被强制搬迁的实例中可以看出,密云水库最初的移民搬迁计划制定的是如何草率。

第三次移民安置的第一个特点是向县外移民,不是在密云本县安置,将移民安置在通州和顺义;第二个特点是移民赔偿额有所提高。平均每位移民的赔偿标准为1万元,其中,9000元为安置移民建房的专项资金;500元发给移民个人,作为搬家补助费;500元留作不可预见费。移民接收村分配给移民每人0.5亩口粮田、0.1亩菜田。

第三次移民工作进行得不顺利,移民工作刚刚开始,从1995年7月15日起,第三次移民多次到密云县、接收县和北京市政府及国务院信访局群体上访,反映移民住房质量差、漏雨,院内低洼积水,排水困难;没有安排劳力就业,没有收入来源等问题。大规模上访一直延续到2002年上半年。

从1958年9月开始到2000年6月通过三次移民,密云水库移民结束,但是只是完成了高程155米以下的移民。按照密云水库设计,坝顶高程海拔160米以下地区为移民范围,高程155米至160米之间的移民任务一直都没有涉及。

虽然说密云水库在宣传上完成了“一年拦洪,两年建成”的目标,但是到2025年7月23日暴雨降临之时,也就是工程竣工近65年后,密云水库的移民任务依然没有完成。由于155米至160米之间的移民任务没有完成,导致约7亿多立方米的库容根本无法发挥防洪效益。这是造成2025.7北京洪灾的一个主要原因。

六、密云水库移民的就业问题

密云县耕地24万亩被密云水库淹没或占用,五万多移民部分失去土地或者全部失去土地。他们的收入就成了大问题。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密云水库捕鱼、养鱼自然就成为一条不错的出路。

中国的许多官方媒体都报导过库密云移民二代万明泉的故事[17]。万明泉为溪翁庄走马庄村的居民。60年前,其父亲万景林随全村迁到溪翁庄。上世纪80年代,万明泉和父亲一起,在水库上做起了网箱养鱼。那时候,他年收入能到两三万。刚刚20出头的万明泉,成了村里数一数二的“富户”。二十世纪80年代的万元户,是相当富有的阶层,他们的人数,比当今中国的亿元户、甚至十亿元户的数量更少。眼瞅着小日子越来越好,没有想到2002年北京市政府以保护首都饮用水水源为由,决定取消密云水库内的网箱养鱼。万明泉一下子犯了愁,不养鱼一家人怎么生活?2003年时,密云水库蓄水量不足10亿立方米,库区有不少土地裸露出来。万明泉是个头脑活泛的人,他一眼看出了其中的商机——这就是天然的“牛场”啊。于是,万明泉买了30头肉牛,重新走上创业路。他的牛平均每头能卖1万多元。到2013年,他家有80多头牛,一年能挣十来万。但是好日子还是持续不了。2015年,随着南水北调补充密云水库,为了确保水库水质清洁,中共政府不让在密云水库边养牛了。万明泉卖掉最后一批牛,告别了自己亲手盖起的牛棚。如今,万明泉参加了政府组建的“保水队”,专门做保护水源的工作,但是收入大不如前。

密云水库周边地区不但不让养牛、养羊,同时也禁止养鸡、养鸭、养鹅,说是家禽的粪便会污染密云水库的水质,据说还有科学依据[18]的。

根据张雪晴与王海玉的题为“探索美丽河湖建设新路径,密云水库做了哪些尝试?”[19]的报导,近年来,密云水库实施“退耕禁种、养殖退养、库中岛修复、矿山退出、涵养林建设”工程。退出库区155米高程以下10.4万亩土地耕种;清退畜禽165万头(只)、鱼池623亩,拆除圈舍190万平方米;清理库区内94个库中岛,清退生产经营活动。关停5家矿山企业以及水库周边110家企业……

德国首都柏林有一个广场,是希特勒上台后焚书的地方。那里竖立一块牌匾,上面写着“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德语),中文意思是“凡以焚书始者,必以焚人终”——海因里希‧海涅。如今在中国,那些驱赶牛羊鸡鸭鹅的地方,最终也会驱赶一般的居民。

在2025.7洪水之前,密云水库的一些移民借贷款投资民宿建设,搞民俗旅游,据说收入还不错。这些民宿大多直接建造在河边,是景色优美的水景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20],这些设施直接建在山洪道上,也增加了洪水溢出的风险。中共政府指出,这些民宿多是农民的自建房,没有经过审批,也不是有资质的建筑公司建造。2025.7洪水之后,许多民宿将以“违章建筑”的罪名予以拆除。密云水库移民的生计将再次成为大问题。

七、全中国老百姓为水库移民后期资金扶持买单,2006年至2021年已经缴纳4262亿元

密云水库移民的上访和反抗从1961年3月开始持续到2002年上半年。中共政府答应给予水库移民后期资金扶持。

2006年中共政府出台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扶持政策[21],因为“有相当多的移民仍生活在贫困之中”。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扶持标准。对纳入扶持范围的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一共扶持20年。但是扶持政策的资金要由全国老百姓承担,具体办法就像收取三峡建设基金一样,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也是隐藏在电费中的一种特种税。密云水库的移民也在中央扶持基金的补助范围之内。

根据《新京报》2022年10月12日的一篇相关报导,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517万人,2006年至2021年,累计投入从电费中收取的水库移民扶持基金4262亿元[22]。只要动动脑子,就会发现中共政府是借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之名,大肆收割韭菜。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一共扶持20年,每位移民补助1.2万元。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人口2517万人,共需要资金3020.4亿元。但是从2006年至2021年,已经从电费中收取的水库移民扶持基金4262亿元,远远高出3020.4亿元,这多余的1241.6亿元又落进谁的口袋?而且从2022年至今起码又收了1000多亿元,这些钱又用于了什么目的?2025年之后,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基金还要继续收取……

密云水库1958年9月开工,1960年9月竣工,根据《维基百科》工程总费用为:计划投资3.67亿元,实际投资2.64亿元,修缮加固后总投资43,900万元(4.39亿元)。

《百度百科》没有提供密云水库工程总投资的数据。

以密云水库移民人数7万[23]计算,每人每年600元,补助20年,总计8.4亿元人民币,是实际投资2.64亿元的3.18倍;是修缮加固后总投资4.39亿元的1.91倍。

如果只看密云水库的“一年拦洪,两年建成”和计划投资3.67亿元而实际投资只有2.64亿元,就不难得出密云水库工程是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典范,2009年密云水库被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项目,2010年又被评为全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项目,似乎都是很有道理的。但是把密云水库的移民安置以及从中国老百姓口袋中捞出8.4亿元人民币来补助移民,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失败的工程,一个在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上都失败的工程。

八、结束语

密云水库设计的水库总库容为43.75亿立方米,但是65年来只是完成高程155米以下移民的搬迁,致使7亿至8亿立方米的库容无法投入使用。笔者以为,中共政府一定要想方设法完成65年前制定的目标,很可能不是直接以完成移民任务来要求高程在155米以上、160米以下地区居民的搬迁,而是以一个更加冠冕堂皇的、更加宏大的目标。

下面一张图是北京市密云区国土规划中的一张功能分区。深蓝色的是密云水库,为一级保护区,边界的高程在155米。浅蓝色的是二级保护区,高程在155米以上。浅蓝色内有一根红色的粗线,边界的高程可能在160米。红色粗线组成的区域内,这里的居民需要为密云水库搬迁。这是密云水库的下一次移民工程,移民人数不在已经搬迁移民人数之下,移民费用将远远超过之前密云水库的造价、移民费和移民后期扶持费用。

那些驱赶牛羊鸡鸭鹅的地方,最终也会驱赶一般的居民!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

北京市密云区国土规划功能分区示意图。(网络截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尹希宁:北京密云太师屯镇养老照料中心遇难31人,区委书记哽咽反思,2025年7月31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s://m.cyol.com/gb/articles/2025-07/31/content_xaOV0YSVxP.html↑

密云水库大移民纪实,2020年6月23日,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卢跃刚:水库移民说《出三峡记》代序,2005年4月2日,刊登在:99藏书网,https://www.99csw.com/book/1342/37066.htm,此文是卢跃刚为同事、朋友的《出三峡记》一书撰写的序言,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在香港出版的《出三峡记》并没有用卢跃刚的序言↑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2006年5月17日,刊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89912.htm↑

《新京报》记者吴婷婷、编辑樊一婧:2500万水库移民生活如何?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2022-10-12,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6556264414767.html↑

黄加佳:密云水库的建成之路有多艰险?长文回顾,首发于《北京日报》2018年4月3日第9版,刊登在:京报网,2025年7月28日,https://news.bjd.com.cn/2025/07/28/11249978.shtml↑

王宪:周总理领导我们修建密云水库,2021年1月4日,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101/t20210104_97438.html↑

王宪:毛主席视察密云水库,2021年1月4日,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101/t20210104_97437.html↑

密云水库大移民纪实,2020年6月23日,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北京日报》记者黄加佳:密云水库的建成之路有多艰险?长文回顾,原标题:水润京华——密云水库修建记,该文首发于《北京日报》2018年4月3日第9版,刊登在:京报网,https://news.bjd.com.cn/2025/07/28/11249978.shtml↑

密云水库蓄水量又超35亿立方米,这一数据透露了哪些信息?刊登在:知乎网,内容来自文章下的评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806313792↑

密云水库大移民纪实,2020年6月23日,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北京日报》记者黄加佳:密云水库的建成之路有多艰险?长文回顾,原标题:水润京华——密云水库修建记,该文首发于《北京日报》2018年4月3日第9版,刊登在:京报网,https://news.bjd.com.cn/2025/07/28/11249978.shtml↑

密云水库大移民纪实,2020年6月23日,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密云水库大移民纪实,2020年6月23日,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党史研究室,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z/202006/t20200623_97424.html↑

密云水库之恋,2019年8月14日,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22063↑

水库鱼长个头儿的背后,2019年10月214,来源:北京市密云区委网信办,刊登在:北京市密云区人民政府网,https://www.bjmy.gov.cn/stmy/zjmy/mysk/tsmysk/201910/t20191021_190888.html↑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潘旭涛:60年来,他们默默守护密云水库——“守住了水库,也守住了好日子”,2020年10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https://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20-10/09/content_2012180.htm↑

王晓燕、汪清平:北京市密云县耕地畜禽粪便负荷估算及风险评价,农村生态环境2005,21(1):30–34,https://www.ere.ac.cn/cn/article/pdf/preview/8987.pdf↑

张雪晴、王海玉:探索美丽河湖建设新路径,密云水库做了哪些尝试?2022年5月23日,来源:中国环境APP,刊登在:中国环境网,https://cenews.com.cn/news.html?aid=976928↑

北京暴雨,为何造成重大灾害?2025年7月29日,来源:中国新闻周刊,刊登在:凤凰网,

https://i.ifeng.com/c/8lOLPMnVAiZ↑

国务院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2006年5月17日,刊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389912.htm↑

《新京报》记者吴婷婷、编辑樊一婧:2500万水库移民生活如何?去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2022-10-12,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6556264414767.html↑

密云水库之恋,2019年8月14日,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4122063(密云水库)三次大移民,密云近7万人搬离故土。↑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107/2301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