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俩服务区用餐,路人的一张偷拍照火了,网友:太熟悉这一幕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情感世界 > 正文
母女俩服务区用餐,路人的一张偷拍照火了,网友:太熟悉这一幕
作者:
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在《如果你爱我》中写道: “如果你爱我,请你先爱你自己。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否则,你无法真正爱我。因为,你无法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前段时间,一位母亲和孩子在服务区用餐的照片在网络上引发了热议。

网友们看到后纷纷感叹:“这孩子养废了。”

照片中,一位母亲吃着几块钱的泡面,却给孩子点了一份几十块钱的套餐。

孩子只顾埋头玩手机,对饭菜毫无兴趣,无奈的妈妈只好一边吃泡面,一边一口一口地喂孩子吃饭。

孩子冷漠自私的行为激起了众多网友的不满,大家在批评孩子不懂事的同时,也对母亲的教育方式表示不解。

毕竟孩子年纪尚小,不懂事可以理解,但这位母亲一味纵容的态度,确实值得反思。这张照片,折射出当下许多家庭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正如《母亲进化论》中所言:

“一个内心匮乏、没有好好关照自己的母亲,就像一辆油箱空了的车,无论怎么踩油门,都只是在空转。”

一个完全放弃自我、全身心扑在家庭上的母亲,反而很难经营出真正幸福的家庭。

过度的牺牲不是爱,而是无法承受的负担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指出:

“一切都让孩子享用,为他牺牲一切,甚至自己的幸福,这不是父母送给孩子美好的礼物,而是最可怕的礼物。”

这种倾尽所有的付出,往往带来两种结果:

如果孩子不懂感恩,他会认为母亲的付出理所当然,变得自私冷漠,成为一个只会索取、不懂回报的“巨婴”。

如果孩子过分“懂事”,他会把母亲的不幸归咎于自己。这种道德枷锁会压垮他,一旦无法达到母亲的期望,就可能陷入崩溃、羞耻,甚至产生自毁倾向。

而那位付出了一切的母亲呢?牺牲巨大,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

有一部教育短片《茉莉的最后一天》,深刻揭示了这一点。

茉莉成绩优异、长相清秀,父亲是系主任,母亲是留美硕士,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表面完美的家庭,却暗藏悲剧。

为了全心辅导两个孩子,母亲辞去工作,成为一名全职妈妈。然而,内心的不甘逐渐转化为对女儿茉莉越来越高的要求。一旦茉莉达不到,就会遭到打骂和惩罚。

她常对茉莉说:

“要不是我一直盯着,你能考第一吗?”

“粗心都是借口,你唯一要做好的就是把成绩搞好。”

“我省吃俭用供你读书,你不努力就是不孝!”

“如果没有你,我早就是教授了……”

“我们这么要面子,你怎么能这么丢脸……”

茉莉深知母亲的付出与牺牲,也明白她的不易。尽管母亲的贬低和打压让她窒息,她还是不断忍耐,努力迎合。

但这种既依赖又压抑的亲情,像一张无形的网,让茉莉渐渐陷入抑郁的深渊。

终于在一个深夜,茉莉走上阳台,纵身跃下。

“反正也没人爱我……再见了,可悲又没人爱的林茉莉。”

教育专家尹建莉曾分析:

“当一个人有了付出感,就会渴望得到关注、赞美和感激,尤其希望别人产生愧疚。这些需求往往难以直接表达,甚至本人都未必察觉,于是常以抱怨、指责、发火等破坏性方式释放出来。”

这正是许多全职妈妈常见的心理困境——付出不被看见,牺牲换来埋怨,于是更想抓紧孩子,用“爱”来捆绑:“我为你付出一切,你怎么对得起我?”

我们从不怀疑母爱的真诚,但爱不等于牺牲。牺牲换不来感恩,只会换来控制与逃离。

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母亲,又怎能真正去爱孩子、爱家庭?

在这种压抑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又怎能拥有健康、阳光的心灵?

母亲爱自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美国作家苏兹·卢拉在《母亲的进化》中写道:

“当我开始关怀自己,我的孩子成了最大的受益者。我们必须先关怀自己的身心与情绪,自身的转变,是给孩子最棒的礼物,让他们能自由地成为自己。”

《人物》曾报道过一对特别的母女:妈妈胡永平和女儿韩舒淇

胡永平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妈妈”:婚姻不幸福,她果断离婚;不愿为家庭放弃事业,选择北漂;人到中年,却热爱潜水、跳伞、骑摩托……

但在女儿眼中,她却是最好的妈妈。

胡永平从小在传统家庭长大,深知被束缚的滋味。成为母亲后,她立志做孩子的朋友。

她尊重女儿的个性,不轻易批评,不强加命令,只提建议;她让女儿自己做选择,不干涉交友、允许染发、接纳早恋,同时做好性教育,教她保护自己。

韩舒淇说:“我妈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妈妈。”

胡永平没有用自我牺牲来教育女儿,而是先活出自己,用积极、自由的人生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女儿,让她也成长为一个独立、有主见的女性。

类似的例子还有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卡塔琳·卡里科。她是历史上第13位获得该奖项的女性科学家。

她的科研道路充满坎坷,经费短缺,甚至被降职,但她从未放弃,始终坚信努力会有回报,最终取得重大突破。

她坚韧不拔的精神也激励了女儿苏珊·弗兰西亚,使其在体育领域不断突破,最终赢得两枚奥运金牌。

被问及教育方法时,卡塔琳说:

“我想告诉所有女性科学家和母亲:你不必在家庭和事业间做选择,也不必过度帮助孩子。孩子会以你为榜样。”

台湾心灵作家黄淑文也强调:

“你只要活出你想要孩子成为的样子,孩子自然会变成他们所见的那个人。”

最好的教育,不是为孩子遮风挡雨,打造无菌温室,而是勇敢放手,把人生还给孩子,把自由留给自己。

学会爱自己,追寻梦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做好榜样,孩子自会茁壮成长。

来源:视觉中国

一个家庭最幸福的法则:

母亲情绪稳,父亲三观正,孩子懂感恩

心理学家洪兰从人类演化角度指出: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母亲快乐,全家快乐;母亲焦虑,全家焦虑。”

母亲的情绪状态,深刻影响着家庭氛围。但一个家的幸福,需要所有成员共同努力。

(一)母亲情绪稳

拥有自己的事业或爱好,持续成长。

一个没有自我的母亲,很难快乐。如果有工作,请积极投入,与同事多交流,追求进步;如果全职带娃,请培养爱好——唱歌、插花、运动……留出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当你的世界不只有孩子,你才能找回自己。

停止包办,给孩子空间,也给自己呼吸。

学会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戒掉焦虑,不给孩子过高压力;懂得尊重,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

孩子如风筝,抓得太紧线会断,适度放松,才能飞得更高。

(二)父亲三观正

主动分担家务,家是共同的责任。

家务不是母亲的“天职”。父亲积极参与家务,既为孩子树立榜样,也促进家庭和谐。

共同教育,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双方。

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席,只会加剧母亲的焦虑,最终可能导致孩子的失控。

父亲的陪伴能帮助女孩变得更独立坚强,男孩变得更勇敢果断。在父爱中长大的孩子,面对挫折时更有力量。

(三)孩子懂感恩

看见母亲的付出,给予爱的回应。

母亲的爱藏在生活细节里:热腾腾的饭菜、整洁的衣服、干净的地板……这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

孩子应理解母亲的辛苦,在她付出后及时表达感谢与爱。

尊重母亲的价值,支持她的选择。

母亲首先是她自己,然后才是妈妈。她有权追求自己的价值,而不应被束缚在家庭角色里。

孩子可以鼓励母亲追求所爱,同时管理好自己,减轻母亲的负担。

她已经付出很多,当她想要活出自己时,请为她加油。

来源:视觉中国

美国家庭治疗师萨提亚在《如果你爱我》中写道:

“如果你爱我,请你先爱你自己。爱我的同时,也爱着你自己。否则,你无法真正爱我。因为,你无法给出你没有的东西。”

爱,不应是禁锢彼此的枷锁,也不该以燃烧自我为代价。

一个不断牺牲、忽视自我的母亲,很难快乐,也给不了孩子真正的幸福。

想让孩子阳光成长,母亲先要活成一道光。

懂得爱自己的妈妈,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生命礼物。

愿每位母亲都明白:牺牲不等于爱。

愿每个家庭都温暖明亮,活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责任编辑: 赵丽  来源:中学生听书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106/230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