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教育的路上,有一种爱叫“不多嘴”。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父母有时候关心则乱,急于将自己的经验与智慧一股脑地传授给孩子。
当孩子写作业稍慢,家长立刻在旁催促:“怎么这么磨蹭,快点写!”
孩子遇到难题,家长马上接手解答,生怕孩子多费一点脑筋。
孩子与朋友闹矛盾,还没等孩子细诉缘由,便急着给出处理意见……
这些场景,你是否觉得熟悉?
你可能以为这都是爱,是尽责。
却不知,很多时候,忍住别多嘴,才是对孩子成长更好的助力。
2
你多嘴的那几句,可能在剥夺孩子自主思考的权利。
当家长在孩子写作业时频繁催促,孩子的注意力被不断打断。
思维无法连贯,久而久之,便难以养成专注思考的习惯。
遇到难题,家长直接给出答案,孩子就错失了探索、尝试的机会。
下次再碰到类似问题,依然不知所措。
长此以往,孩子会习惯性地依赖家长,失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同被搀扶着走路的人,一旦放手,便不知如何迈出步伐。
3
说多了,道理也是牢骚,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内心渴望被尊重、被认可,当成天面对家长的唠叨、说教。
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想法被忽视,自我意识受到压抑。
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不断扑腾着想要自由。
家长越是多嘴,孩子就越想反抗。
孩子会用顶嘴、不听话等行为来宣示自己的主权,亲子之间的矛盾也会日益加剧。
4
若父母或教育者多嘴时伴随着指责、批评,这会让孩子感到委屈、心理受伤。
原本亲密的亲子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可能会因为过多的干涉而出现裂痕。
孩子不愿再与家长、老师分享心事,沟通的桥梁逐渐崩塌,教育也就难以有效开展。
比如,孩子兴致勃勃地和家长讲述学校里的趣事。
家长却中途打断,转而批评孩子学习不认真,孩子的热情瞬间被浇灭。
这样的次数多了,孩子此后便可能就会对家长紧闭心门。
5
当孩子分享学校里的趣事,父母可以尝试放下手中的事,用专注的眼神看着孩子,认真聆听,观察孩子每一个细节,不时给予回应,如点头、眼神或表情的变化,让孩子感受到被重视。
在孩子倾诉烦恼时,不打断、不急于给出建议,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让他们的情绪得以宣泄。
这样,孩子才会更信任家长,愿意袒露心声,自信心也会在被尊重的过程中逐渐建立,创造力也能得以释放,去大胆探索自己的想法。
6
当孩子犯错时,给予空间,引导反思。
孩子犯错后,内心往往已经充满不安与自责。
此时,家长和老师若急于批评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负面情绪,让他们的注意力从错误本身转移到对批评的抵触上。
明智的做法是,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点时间冷静,让他们自己去认识错误。
比如,孩子不愿意做作业,有情绪,在发脾气。
父母不急于说:“赶紧写作业...."
而是给予一点时间孩子先平复情绪。
待孩子情绪平稳后,再与他们交流,引导孩子说出不想写作业的原因。
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样孩子才能意识到作业时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是必要的,这样才能成长起来。
7
当孩子迷茫时,分享你的经验,而非强制灌输。
当孩子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对未来感到迷茫时,家长和老师的经验固然宝贵,但强行灌输只会让孩子反感。
不妨以分享自身经历的方式,引导孩子自主探索方向。
比如,在孩子面对专业选择时的迷茫。
多嘴说哪个哪个专业好,倒不如少几句主观表达。
多从客观实际引导孩子去对不同领域进行了解,让孩子最后找到热爱的事业,也能让孩子明白探索的过程很重要。
这样,孩子也更会愿意主动了解各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结合自己的兴趣,也参考父母教师的意见,逐渐明晰自己方向。
这种启发式的引导,能让孩子在迷茫中找到前行的动力,学会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8
忍住多嘴,对家长和老师而言,也是一场自我修行。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克制自己的本能,学会控制情绪,放下焦虑。
每一次忍住想要干涉的冲动,都是在锤炼自己的耐心与包容心,让教育的智慧在内心生根发芽。
家长和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与孩子并肩前行的伙伴,陪着孩子一起探索、成长,共同书写成长。
忍住,别多嘴,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深沉的爱。
它不是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在关键时刻给予恰到好处的引导。
让我们都努力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智慧守护者”,用耐心、爱心和包容心,陪伴孩子慢慢成长,静待花开。
END
01
|教育就是,越催越慢,再催熄火
02
|教育就是,多带孩子出去走走
03
|教育就是,养习惯
04
|教育就是,先接纳情绪,再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