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居然糟蹋了这么牛X的人物 * 阿波罗新闻网
生活 > 史海钩沉 > 正文
大宋居然糟蹋了这么牛X的人物

从此,丁进所部归入宗泽麾下,成为保卫汴京的一支生力军。如果发现队伍中有人怀有二心,丁进会果断地将其斩杀。

除此之外,还有外号“没角牛”的杨进、李贵、王大郎、王再兴等各自拥兵割据一方,宗泽晓以大义,将他们一一招降。

李、宗二人对主战派的同志,也都是知人善任。

李纲举荐了张所、傅亮等主战派,此二人分别被任命为河北路招抚使与河东路招抚使。

张所在北宋当过御史,宋朝向金朝割地求和时,他主张招募河北民兵救援京城,后来黄潜善被高宗重用后,他又上疏直言黄潜善奸邪误国,因此被贬到江州。这些主战派一个个都脾气火爆。

得到李纲提拔后,张所来到河北招揽豪杰,整顿军备。一个因越职言事而被逐出军营的青年,在此时来到河北投奔张所,后来归于宗泽帐下。

他,就是岳飞。

岳飞只是一个低级军官,敢于说真话,此前上书论事,惹祸上身。

他竟然谴责“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还义正辞严地请高宗“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这样一个刺儿头,深得宗泽器重。

有一次,岳飞触犯了军法,本来要严加处置。宗泽一见到他,交谈之后,发现他是一名不可多得的将才。

正值金人入侵汜水,宗泽给了岳飞将功补过的机会,让他带五百名骑兵作为先锋部队出战。

岳飞初出茅庐,就尽显军事奇才,在这次遭遇战中痛击金军。岳飞凯旋后,宗泽赦免了他的罪,并升他为统制,年轻的岳飞由此成名。

图片

▲岳飞早年是宗泽的部下。图源:影视剧照

然而,李纲与宗泽,这两位最有威望的抗金大佬之间,却出现了一些裂痕。

宗泽抗金的思想,是主动进攻。南宋一建立,他就向宋高宗“乞兵十万往收复河北”。他招揽各地民兵,也是“用之以转战,而不用之以固守”。

李纲的计划却是以守为主,在坚守中原的同时,也要保护宋高宗安全,他建议高宗巡幸襄阳等地,而不要急着北上。所谓“待其来寇,则严守御以备之。”(李纲《奏议·议国是》)

宗泽与李纲在抗金计划上的分歧,似乎动摇了他们共同的主战立场。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却寡廉鲜耻。李纲与宗泽的政敌,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合作默契,在反对主战派的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

图片

▲宗泽(1060年-1128年)。图源:网络

06

黄潜善、汪伯彦的首要目标,就是扳倒李纲,进而把持朝政。

因为选择“巡幸”之地一事,宋高宗与李纲的君臣关系闹崩了。

赵构在战乱中即位,即便宗泽已经过去把他老家开封府“打扫”了一遍,他也迟迟不敢回家。李纲的战略是以守为攻,官家不敢回老家就不回了,那就去河南、荆襄之地巡幸,以表示不放弃中原之志。

李纲的主张已经算是妥协,宋高宗却还不愿接受,没有最怂,只有更怂,想要继续南逃避难,更不可能北伐,迎回二帝。于是黄潜善、汪伯彦都出来拍马屁,提出巡幸东南以避敌的意见。

从此,宋高宗更加依赖黄、汪二人,有意疏远李纲。年轻气盛的他对执拗的李纲愈发不满,说:“李纲这个家伙,竟然把朕当小孩子看待!”

李纲不愿认输,坚称不可放弃中原,跑去东南躲避,上疏道:

自古中兴之主,起于西北,则足以据中原而有东南,起于东南,则不能以复中原而有西北。盖天下精兵健马皆在西北,一旦委中原而弃之,岂惟金人将乘间以扰内地;盗贼亦将蜂起为乱,跨州连邑,陛下虽欲还阙,不可得矣,况欲治兵胜敌以归二圣哉?

抗击金人,光复中原,迎回二圣,李纲的每一句话都踩中了赵构心中的雷。

到了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在汪、黄等人的攻讦下,李纲以“狂诞刚愎”、“设心为何,专制若此”等罪被罢相,前后上任仅75天,其规划的军政也几乎被废除。

黄、汪一党穷追不舍,接连上书弹劾,一直把李纲贬到了南方瘴疠之地——海南岛。

李纲罢相后,之前在靖康围城时帮助过他的太学生陈东再次出面力挺,三次上书,请求宋高宗不要罢免李纲,指出黄、汪不可信,还要高宗“还汴、治兵、亲征、迎请二帝”。

这一次,皇权露出了尖锐的獠牙,宋高宗听到陈东等人为李纲求情,还敢教训自己,甚至质疑自己皇位的合法性,他果断下令,将陈东等上书言事的太学生处死。有学者认为,陈东直到死,也未与李纲有一面之交。

李纲罢相,意味着主战派在朝中失去话语权。

主和派汪、黄屡屡从中阻挠抗金,宋高宗也不再受制于人,彻底放飞自我,在罢免李纲不久后就逃到了扬州。

如此一来,最难熬的,就是宗泽。

图片

▲宋高宗,1127-1162年在位。图源:网络

07

建炎二年(1128年)春,留守东京的宗泽已经招抚各地义军百万之众,且积蓄了半年军粮,他多次上书痛斥黄、汪一党懦弱无能,请皇帝还京掌国,却一次次石沉大海。

宗泽知道赵构“恐金症”晚期,可能不相信他的话,还在奏疏中诚恳地说:“臣若有毫发误国大计,臣有一子五孙,甘被诛戮。”

在一次与金兵的交战中,宗泽擒获了辽国旧将王策,亲自为其松绑,请他坐于堂上。

两人都与金人有国仇,宗泽对他说:“契丹本来是我大宋兄弟之国,如今女真辱我主,又将你们灭国,我们应当同心协力,一雪前耻啊!”

王策听宗泽这么说,感动得稀里哗啦,也不计较北宋之前背信弃义,就将金人的虚实全部告知宗泽,进一步坚定了宗泽抗金的决心。

宗泽打听到两河州县金军兵力空虚,前后上疏二十多次,恳请赵构“早还华阙”,发兵北伐。宗泽的文书如雪片般飞来,可赵构都不为所动。

一直拖到当年七月,宋高宗仍然没有表态,宗泽的部队迟迟无法进军。

宗泽望眼欲穿,期盼着皇帝移驾开封,希望却如此渺茫。

他病倒了。

年迈的宗泽忧愤成疾,背上生疽,从此一病不起。

当将领们在榻前问候时,他支撑着坐起来,说:“我本来没病,只因二帝蒙尘,心生忧愤。希望诸位能够奋力歼敌,那样我就死而无憾了。”

众将听罢,泪流不止,表示一定不会辜负宗泽的嘱托。

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宗泽反复悲吟杜甫写诸葛亮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没有一句话谈及家事。

临终前,他大呼三声“渡河”,悲愤去世。

宗泽的儿子宗颖,将其遗表上呈高宗,表中最后几句写道:“属臣之子,记臣之言,力请銮舆,亟还京阙,大震雷霆之怒,出民水火之中。夙荷君恩,敢忘尸谏!”

不知宋高宗读罢,心中是何感受。

宗泽的理想,随他消逝在东京梦华之中。李纲却在失意的烦恼之中,又艰难地活了13年。每次宋金议和,这个老愤青都要上书把主和派痛骂一顿。

图片

▲秦桧到来,主和派势力更加壮大。图源:影视剧照

绍兴八年(1138年),主和派的秦桧入朝执政,南宋再一次与金朝议和。

早已远离中枢的李纲虽然失去存在感,但还是投了反对票,上书高宗,言辞激烈,其中说到,金人毁我宗庙,迫害二帝,他们是我们的仇敌,我们是他们的心腹大患,岂有讲和的道理?

李纲直接怼宋高宗,责问他:“何况现在还有半壁天下,臣民都拥戴大宋,如果陛下与有识之士一起谋划,还能有所作为。怎可忘记祖宗的基业和百姓的期望,不加考虑就急于向金人屈服,希望苟延性命于旦夕之间呢?”

天底下也没几个人敢这么跟皇帝说话了。

当时主和的大臣认为李纲忤逆,请求将其治罪。高宗却为李纲开脱,说:“大臣当如此矣。”

次年,赵构想再次起用李纲,任命他为荆湖南路安抚大使。抱病的李纲对朝廷早已失望,极力推辞。

他告诉皇帝,老臣迂腐,不善于明哲保身,总是上书烦扰陛下,这几年,臣频繁反复地受提拔、贬斥,不仅有损于陛下知人善任的英明,也有损于国体。

这番话,好像还有几分讽刺的意思。昨天的你对我爱答不理,今天的我让你高攀不起。

高宗看罢,也不愿强求。

又过了一年,58岁的李纲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李纲一生六起六落,自罢相后漂泊四方,壮志难酬。晚年的他屡遭贬谪,身体日衰,以“病牛”自喻,曾在谪居鄂州期间,写了一首《病牛》诗: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责任编辑: zhongkang  来源:最爱历史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106/2301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