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馆歇业、药房关门 华埠正在消失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闻 > 美国新闻 > 正文
餐馆歇业、药房关门 华埠正在消失

在洛杉矶华埠,衰退的迹象随处可见——餐馆歇业、店面封板,昔日人潮拥挤的街道,如今变得冷清。经济下滑的背后,潜藏一场更为安静的公共健康危机。

这个不到三分之一平方哩、却拥有近3万7000居民的高密度社区(据租房网站Point2 Homes数据),长久以来已形成一个“非正式照护生态系”。不会开车的低收入长者,能够步行购物、拿药,与熟识的店铺老板聊天、跟老朋友一起品尝家乡味。这些看似微小的日常互动——行动力、信任与文化连结,长年支撑著居民的生活网络。

如今,随著商家接连关门、居民不断搬离,这个系统正在逐渐崩解,社区的情感与健康基础岌岌可危。

买菜变成舟车劳顿

“现在连酱油都不知道去哪买。”八旬华埠居民伍惠荣无奈地说。他过去的日常采买在几条街内就能完成,蔬菜、杂货、生活用品,一应俱全。

如今,他只好定期外出一次,推著购物车搭乘90或94号公车,到几哩外的Super King超市买菜。在那里,他还能找到几种熟悉的食材,像是广东人爱吃的青江菜与包心菜。这趟往返连同等车时间,仅路程就要花上近两个小时。

“最难买的是米,太重了,只能让孩子送来。”伍惠荣的两个子女分别住在河滨和尔湾,每当米快吃完时,他们就得开车几十哩来送米。

近年来,华埠的大型连锁超市接连歇业。最后的两家华人超市G&G超市与爱华超市(Ai Hoa Market),在服务社区数十年后,于2019年关门,超过3000居民曾联署要求市府介入,但最终未果。此后,只剩零星的小杂货店与街头摊贩。

“小店或摊贩根本没法与大超市比。”伍惠荣说,爱华超市关门后,就再也买不到像苦瓜、芥兰这样华人爱吃的菜,酱油、黑醋、料酒这些调料,也不知道去哪买。一些长者选择搭乘近一小时公车到蒙特利公园市的华人超市,在那里,熟悉的食材与调味料选择较多。

撑下来的小店铺,也在一间间消失。伍惠荣楼下经营18年的馀华超市,今年10月起也已歇业。

“以前买东西到楼下就可以搞定,现在连一间像样的超市都没有了。”76岁的华埠居民William黄说,他在华埠住了十多年,感叹如今人烟稀少。Willam还算幸运,因为他有车。“大多数老人没有车,只能搭公车去买菜,再等孩子下班来送回家。他们的孩子可能住在其他城市。”

根据洛杉矶加大(UCLA)研究,华埠约四分之一居民为65岁以上长者(24%),比例远高于洛杉矶县平均(11%)。此外,超过四成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全县比例仅13%。

“医药沙漠”的出现

药房也在消失。华埠唯一的连锁药局CVS自5月29日起关闭。

伍惠荣仍保留着CVS的关店通知,因为他每天需要注射四次胰岛素。作为癌症幸存者,拿药对他至关重要。CVS关门后,他必须搭三站公车到日落大道上的另一家CVS取药。

华埠仅存的几家小药房也帮不上忙。“他们不卖胰岛素,说是亏本生意。”伍惠荣说。

去华埠以外的药店买药,难的不是距离,而是语言障碍。“我语言不通,不知道怎么买。好在学会了用手机翻译给店员看。”伍惠荣表示,要是年纪再大些,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传统药材店也在艰难维持。远东参茸行经营超过40年,老板Emily表示,受关税、运输与供应短缺影响,疫情后中药材价格上涨35%至45%。“现在药材太贵了,我们只能靠囤货撑著。”

伍惠荣很担心这些药材店也会一家家关掉。每到周末,他会用夏枯草、蒲公英、罗汉果、淮山等药材煲凉茶,认为有助身体恢复,这也是一些广东长者的养生习惯。“如果连这些店都关了,我真不知道该去哪里买。”

根据医疗资料库PubMed的研究,公共卫生专家警告,低收入少数族裔社区的“药房沙漠”(Pharmacy Deserts)现象持续恶化。这些地区往往糖尿病高血压与呼吸疾病盛行,如果失去就近药局,不仅药物与疫苗难取得,健康问题也会加剧,进一步增加医疗体系负担。

关闭的华埠店面。(赵健/摄影)

责任编辑: 时方  来源:世界新闻网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9/2297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