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9日,中共商务部突然发布多条稀土管控通告,不仅严限出口,还规定凡使用中国稀土达到0.1%的产品均不得出口至中共贸易限制国,否则将面临断供与追责。显然,中共在中美关税博弈之际打出“稀土牌”,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中国稀土占全球出口70%、加工占90%,是半导体、导弹、飞机、电动车等高科技产业不可或缺的原料。中共认为“卡住稀土”即可制衡西方。
禁令一出,特朗普震怒,立刻宣布自11月1日起对中国加征100%关税,这也从侧面证明稀土管制确实击中西方要害。
但中共的“稀土牌”真能击垮美国和西方吗?答案是否定的。短期内确有冲击,但长期效力迅速递减。
第一,中共无法对西方完全断供。
目前约六成中国稀土企业亏损,若再收紧出口,资金链断裂与倒闭风险陡增。当官方出口受限、国际价格暴涨时,走私便成为高利润、低成本的生存通道。
2010年中共首次实施稀土出口配额后,走私量一度占总出口量三成左右,说明行政管控难阻市场套利。类似外汇管制,价差越大,地下交易越旺。即使政府通过严刑或数字溯源提高走私成本,也难彻底根除。管不住走私,稀土管制的杀伤力必然削弱。
第二,日本拥有庞大的稀土战略储备。
自上世纪80年代起,日本超额进口稀土并纳入战备体系。官方最低储备为180天,外界普遍认为其实际储量远高于此。日本甚至在对美谈判中以稀土换取关税让步,显示其库存充足。因此,中共强化稀土出口管制的施压效应,将因日本的提前囤储而明显减弱。
第三,稀土并非中国独有。
西方此前不愿开采主要因环保与成本考量。如今中共把稀土武器化,反而促使美国、澳洲、加拿大等国加快开采与替代布局。事实上,2010年中共限制出口后,西方迅速启动“稀土自主计划”。澳洲稀土产量今年暴增三倍,中国在全球供应中份额已由九成降至七成,并持续下滑。
多家国际机构预测,随着美国、澳洲、东南亚等地稀土项目在2024~2026年集中释放产能,以及回收技术进场和下游节约用稀土技术的发展,到2026年稀土可能不再具有结构性稀缺属性,甚至在2027年出现阶段性供给过剩的情形。
这意味着中共将稀土作为战略筹码的有效时间窗口极短。其真正能以稀土施压西方的时期,是“倒计时”而非“长期赛”。一旦全球供应转为过剩,稀土牌便失去战略意义。
综上所述,中共稀土管控虽能在短期内制造冲击、刺激关税对抗,却难以长期奏效。市场力量、走私通道、他国储备与新产能释放,将共同消解中共的“稀土威胁”。最终,这张被视为“王牌”的资源杠杆,极可能在数年内失去威慑力,甚至反促全球稀土产业脱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