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国会议员柯恩诗(Alicia Kearns)幕僚凯希(Chris Cash)与其友人贝瑞(Chris Berry)被指控为中国间谍。图:翻摄自 X@niang2niang2
英国政坛晚近因两名涉嫌替中国担任间谍工作沸沸扬扬。英国国家广播电台(BBC)稍早以〈中国如何布间英伦〉为题,报导北京当局要的不只是政治与军事情报,还试图影响海外政治辩论、打击异议人士、大规模收集数据,以及引诱学者提供研究技术,确保中国国内经济成长。
英国国家广播电台的报导指出,几乎每个国家都有间谍活动,想要了解其他国家的动向。就连英国也对中国进行此类间谍活动(中国自己也曾公开对此表示不满)。真正让中国与众不同──也是问题的核心所在──的是,中国构成的国家安全威胁远超过传统的间谍活动范畴。
报导指出,中国情报机构规模庞大。据估计,包括国内外从事安全工作的全体人员在内,其人数高达五十万。这意味着他们有能力展开比许多其他国家更大规模的情报工作。
每个国家运用其情报机构的方式各不相同,这反映了该国的优先事项。而在中国,首要任务是确保共产党继续执政。
英国军情五处2022年1月揭露中国特工渗透英国国会,其目的与其说是窃取机密或获取信息,不如说是操纵政治辩论,让那些在政治和世界问题上抱持亲中国立场的人身居要职。
令英国安全官员担忧的另一个领域是中国热衷于监视异议人士,即所谓的跨国镇压。多年来,这一直是中国情报部门的主要目标,尤其关注西藏维权人士等群体。随着北京镇压行动的展开,许多来自香港的年轻民主活动人士涌入英国,加剧了这种担忧。军情五处指出,香港警方已对十几名在英国的民主活动人士发出悬赏,而且有关骚扰和监视的报告也越来越多。
中国也确实与一些大规模的网络行动有关。其中一些行动符合现代间谍活动的定义:窃取机密。今年8月,英国披露了许多人怀疑的事实:英国成为了代号为“盐台风”(Salt Typhoon)的高度复杂的间谍活动锁定的对象,该活动入侵了世界各地的电信公司。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隶属于英国政府通讯总部GCHQ)在一份声明中警告说:“通过这种活动窃取的数据,最终可能使中国情报机构具备识别和追踪全球目标通信和动向的能力。”
如今,在英国,计划在伦敦前皇家铸币局大楼建造新的中国大使馆引发了人们的担忧,担心这可能为窃听其地下的数据电缆提供间谍活动的机会。
在网络空间,真正的担忧远不止于此。
中国网络情报活动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对大量资料的渴望。北京对所谓“大数据”(可能包含财务、个人、健康或其他类型资讯的大型数据集)的追求,令西方安全官员感到担忧。
英国国家网络安全中心前负责人马丁(Ciaran Martin)表示:“中国一直在试图收集英国民众的人口级数据。”
“这可能有助于训练人工智能,更了解英国,甚至影响舆论,或找出我们个人和集体的脆弱性。”
“虽然这种做法并非总是有效,但它与几乎所有国家都进行的针对政府和政治的‘常态’间谍活动截然不同。”
“在这方面,中国之所以引人注目,仅仅是因为它的间谍活动有时肆无忌惮。”
部分数据是被窃取的,但有时人们怀疑这些数据是透过能够进入西方市场的中国公司获得的。
中国间谍的重大任务,还包含确保自己的国家经济成长。有些敏感资讯并非国家机密,例如大学里对一种新型先进材料进行的高科技研究,这种材料既可用于军事领域,也可用于民用领域。
英国军情五处表示,他们正在应对“源源不绝的诱骗英国学术专家以获取其研究技术的企图”,这些企图通常从LinkedIn等社交网站开始。
共同著作《大劫案:中国窃取美国机密的秘密行动》即将出版的美国前情报官员巴德格( Andrew Badger)指出:“在一个军事和经济力量的‘DNA’建立在数位资讯二进制代码(0和1)之上的世界里,一旦核心知识产权和工艺知识泄露,整个行业都可能被颠覆——随之而来的是工作岗位、资本和地缘政治影响力的转移,”。
“英国目前关于如何起诉间谍、加强法律以及平衡商业与安全的辩论,应该从这个历史事实出发:只有牢牢掌握秘密,经济实力才能得以维系。”
报导指出,英国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是,在许多经济与国家安全交织的领域,美国正采取更强硬的立场——华盛顿正试图向伦敦施压,迫使采取一致行动。
这使得伦敦陷入两难:一方面要应对来自北京和华盛顿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努力寻找应对这些威胁的方法,同时还要维持有成效的关系。
这一切都不容易,而且与传统的间谍活动关系不大。在这个新世界里,威胁的范围更广,也更加复杂。
但是,如果没有清晰、连贯且自信表达的对中国战略,英国本届政府将与以往历届的政府一样,继续难以知道如何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