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的焦虑世代》:是时候严管社群媒体了言论☀阿波罗新闻网
评论 > 言论 > 正文
《失控的焦虑世代》:是时候严管社群媒体了
作者:
作者语重心长地警示,这个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大重塑”,导致人类传统上以“玩耍为主的童年”画下句点;儿童不再从游戏及同侪互动中学习自主、协调、合作、独立,并发展深度的友谊;事实上,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就将游戏列为基本人权之一:儿童应有充分玩耍和参加休闲活动的机会。
 

 

《失控的焦虑世代》新书发表会。(宋碧龙/..;

《失控的焦虑世代》一书问世后,所谈及社交媒体平台给儿童和少年身心带来的危害,便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特此邀请台湾大学新闻研究所名誉教授张锦华撰文,给读者介绍此书的重要性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全文转载如下:

近十多年来社群媒体平台的大肆盛行,已经传出多项警讯。例如,据报导,2024年11月全台诈骗金额高达126亿!平均一天就被骗4亿元以上。而据统计,九成以上的诈骗源自社群媒体!

另一则重磅讯息,美国司法部门在本月初(2024/12/06)确认TikTok应在明年1月19日前与母公司剥离,这是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因为中共政府确实可能通过已在美国拥有近2亿使用人口的TikTok获取美国大量数据,并施加政治影响。

虽然TikTok再次向美国最高法院提出紧急申请,要求暂时阻止禁令生效,目前仍在等待进一步审查结果。但重视保障言论自由的美国司法部门则强调“这是阻止TikTok被武器化的重要一步!”

来自中资/中企的TikTok 已被美国法院认定具有国安威胁,但社群媒体的问题只是政治上的国家安全问题吗?那些没有中资的社媒呢?是否也有危害呢?

《失控的焦虑世代》的警讯

最近台湾书市热议的一本新出版的重磅译作,原作者是海德特(Jonathan Haidt, NYU 教授):《失控的焦虑世代:手机喂养的世代,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 》,英文版是2024年3月出版;中文版是上个月(2024年11 月)出版。Haidt是一位知名的社会心理学家和伦理学者,并曾获颁正向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 )奖,被誉为当代最有影响力的学者之一。

《失控的焦虑世代》作者海德特教授(https://www.conservativebookclub.com)

在本书中他提出令人惊悚的证据和论述,指出社群平台的使用可能已经毁掉了整个Z世代的女孩和男孩,他/她们原应有的“玩耍童年”,已经沦为“手机童年”;同时,这个作者称作是 “童年大重塑”的转变,对孩子们的身/心/灵都造成全面崩坏性的恶质影响!

这是真的吗?本书举出许多极有说服力的关键研究数据和观点,迅速掀起全球的讨论和关注。

澳洲国会已经在2024年11月29日,通过了全球首个《社群媒体最低年龄门槛法案》(Social Media Minimum Age Bill)立法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使用社群媒体。根据新法,社群媒体平台必须采取“合理措施”以阻止16岁以下用户使用服务,否则将面临最高5,000万澳币(约新台币10.6亿元)的巨额罚款。但青少年用户与其监护人并不会受到惩罚;预计将于明年(2025)年底正式生效。

根据报导,美国多个州政府及全球四分之一的国家均已经立法禁止或限制学生在校园使用智能手机,通过类似《Phone-Free Schools Act 校园无手机法案》。包括法国、美国加州、纽约州、佛罗里达州、路易斯安那州、维吉尼亚州和南卡罗来纳州等等。

不少国家开始立法限制儿童青少年的社群软体使用年龄(https://www.pudseysouthroyd.leeds.sch.uk/)

台湾2017年的一项研究则显示,超过一成九的国小四到六年级学生有智能手机沉迷倾向,而国中生、高中生则已高达三成出现过度沉迷手机现象。目前则尚未禁止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各界仍在讨论争议中。

虽然各方在争议什么是“合理措施”?或限制的原则为何?但将社群媒体的使用年龄管制比照烟酒,显示为了解决社群媒体对于日常生活作息、学生交流、上课学习、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负面影响,国际社会已经开始了严管的政策模式。

本文将分为六点摘要简介本书的主要论点,但这仅是选择部分重点,挂一漏万;全书非常值得阅读,高度推荐关心孩子教育的父母、老师、科技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能看完全书。

作者最核心的论点是,所谓“手机世代”,它造成的后果主要有四个层面:睡眠剥夺、社交剥夺、注意力碎片化和上瘾;同时因此而严重伤害了青少年和少女的身心健康,导致忧郁症、自残、自杀比例都显着提升!

为什么会有这些现象出现呢?这需要先了解当前传播科技的发展及其功能。

一、首先让我们说明一下,这个科技现象包括了什么?

为什么作者称“手机世代”大约是在2010至2015年形成?这也是本书各项数据的比较基础。

以下是一个简要的科技发展历程:从2004年开始,脸书和IG相继问世,让使用者彼此可以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快速连结;2007年后,iPhone和iPad上世; 2009年社群媒体出现按赞、转发和分享的功能,展开这个趋势的序幕,深层改变了网路世界的社交动态;2010年,iPhone智能手机多了前置摄影镜头,自拍更容易,并有各种滤镜效果,可供随时上传自拍照,强化了外貌比较和自我影像更高的期待。

这些创新功能将每篇帖文/影片的成功率加以量化,鼓励用户精心编制每篇帖文,达到最大的传播效果, 并可互相比较。要赢得更多回馈,往往这意味着发表更极端的言论和图像,或者发表更强烈的怒气。同时,脸书又开始使用算法针对个人偏好,发送大量的相关讯息。因此,作者指出,大约在2010年到 2015年之间,所谓手机时代,亦即“社群媒体生态系”在大多数的欧美国家日趋成熟并广泛应用。自此,TikTok、FB、IG以及其它受欢迎的社群媒体,都拥有大量上亿的用户,而其中多半是青少年。

“社群媒体生态系”的特质

社群平台的特质和吸引力在于,它是一对多的公开表演,更内建了各种争取众人的认证与肯定的奖励机制;众人不仅包括朋友,也包括陌生人,即使用户不积极贴文,也可能受到社群平台一系列奖励机制的影响,因而吸引了使用者大量并长时间的上网,甚至成瘾现象;并导致身心健康发展的严重伤害。

从使用数据来看,2016年的统计已发现,美国79%青少年拥有智能手机; 而青少年每天花在社群媒体的时间超过2小时;如果加上其它如Netflix、YouTube或色情网站等,则高达7小时。其中更有1/4的重度使用者表示,他们“几乎一直挂在网上”;到了2022年,重度使用者几乎翻了一倍高到46%。也就是在上课和睡觉时间外,这些青少年不管在何处,眼睛和注意力都多半黏在3 C萤幕上!

事实上,青少年拥有智慧手机的比率目前早已接近100%;台湾对国高中生的调查也都90%以上。而相关调查都显示,对于青少年来说,社交模式、模范人物、情绪管理、身体活动,甚至睡眠模式,都自2010年起至今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青少年沉溺于手机的危害,其中一是睡眠剥夺,若无良好睡眠,隔天上学的精神定受到影响,上课可能都昏昏欲睡,难以集中精神。(新!!:
二、这个广泛而重度使用的手机时代,造成了何种不良后果?

这有多严重?书中提出许多数据,本文则先指出以下3个关键的统计数据:

重度忧郁

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国家事故伤害防制中心,在2010年之前女孩的重度忧郁症比例,男生在5%以下,女生则大约在12%以下。但是在2012年开始,这个比例就开始暴增。到了2020年,男生大约为12% ,女生增加到了到将近30%。女生和男生都增加了2.5!但女生显然又是男生的2.5倍!

(新!!:

非致命性自伤率

同样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国家事故伤害防制中心,美国青少年10岁到14岁,因非致命性自杀,送往医院急诊室接受治疗的比例,发现2010年男生自伤率是每10万人大约为不到50人,女生10万人大约有150人以上。到了2020年,男生大约为190人,增加为近4倍!而女生则升高到450人,增加为3倍!而女生又是男生的3倍之多!

自杀率

在自杀率方向同样大幅增加,美国10岁至14岁青少年的自杀率,同样根据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和国家事故伤害防制中心的数据,2010年,女生大约每10万人有0.9,男生是每10万人有1.7人。到了2020年,男生增加到3.3人,增加为1.94倍。女生每10万人增加到2.3人,增加为2.5。女生虽然比例稍低,但增加幅度却高于男生

从以上的几个简要的数据即可看出,2010起至2020年(本书所引用的统计数据截止之时)青春期前的男孩和女孩的自伤率和自杀率迅速上升,焦虑症和忧郁症的患病率也升高。背后的成因显然是他们的心理健康确实受到严重摧残!而女生所遭遇的问题更高于男生!

三、手机/社群媒体是如何对青少年造成这些明显的心理伤害呢?

作者语重心长地警示,这个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大重塑”,导致人类传统上以“玩耍为主的童年”画下句点;儿童不再从游戏及同侪互动中学习自主、协调、合作、独立,并发展深度的友谊;事实上,195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就将游戏列为基本人权之一:儿童应有充分玩耍和参加休闲活动的机会。

不过,作者也指出同时西方国家在1980年代后期陷入了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政策热潮,越趋严格的法规要求家长陪伴儿童,而不再如以往允许儿童自由与同伴玩耍。影响所及,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被迫待在家里,与外界隔离,疫情期间更加剧这个趋势。科技界也提供了更多的联网设计,而这些设备也提供更具吸引力、更多样化的回馈;家长们也越来越习惯依赖这些设备;以手机为主的童年就根深蒂固了。

要了解手机童年对青少年男女的重大影响,作者并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说明其心理机制。他认为这是源自恶性的比较文化和网络成瘾,使得孩子们深陷其中,并无法摆脱他人眼中的评价;同时,他也指出其对女孩身心健康影响最为严重。

这位社会心理学专家指出,儿童天生具备两种基本的学习机制,帮助他们学会并认识所在环境的文化:

一是从众偏见/偏好,鼓励他们模仿最常见的行为。例如,当大多数同学都有IG账号时,孩子们就会也想拥有一个;一旦进入IG平台,他们很快就会知道自己关注与追踪的人如何使用,并顺势跟进模仿。

社群平台所设计的按赞数,可以反映哪些帖文受欢迎、不受关注或受到负评,所以社群媒体平台是有史以来最有效的从众引擎(conformity engine)。能够在短短数小时之内塑造青少年的心理框架与态度,决定哪些是社会可接受的行为。反观父母可能煞费苦心,努力多年却徒劳无功。原因之一可能就是,父母没有从众引擎的影响力,他们的身教与言教,往往也无法与社群媒体的社会化影响力相提并论。

二是声望偏见/偏好,鼓励他们模仿最有成就、声望崇高的人。之所以对声望高的人如此崇拜,例如网红、追星族成为热门人物,是因为接近这样的人,能聚焦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大幅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透过与他们的连结来拉抬自己的声望。

社群平台设计师直接瞄准这套心理系统,变化并显示每篇帖文的数据,包括按赞数、分享、转发、评论,以及每个用户的粉丝数,亦即多少人追踪与关注。这是一种社群认可的反馈循环,就是利用人类心理的弱点,却对年轻人的社交发展和心理健康造成恶性比较文化和网路上瘾,使得孩子们无法摆脱他人眼中的评价;造成焦虑、挫折、孤独等负面情绪,影响睡眠、社交和课业专注力;并形成恶性循环。

四、对女孩的危害

作者更特别专章指出,这对青春少女危害最严重。

简要的说,对于许多Z世代男孩而言,模依的对象是人气高的男性网红,这些网红往往展现的是较为极端的男子气概与阳刚特质;而由于前置镜头问世,对外貌视觉的比较更为敏感的青少女,特别在意他人赞美或批评他们的脸蛋和身体;并更容易形成“社会期许的完美主义”,试图达到他人或社会期许的极大化;但是却又不可能达到那个高标准,因而产生的挫折、焦虑、甚至愤怒无助,更可能导到负面的自伤、伤人或自杀行为。

作者特别引用了一段网路上这样一个13岁女孩的自述内容:“我无法停止和其他人比较。情况到了想自杀的地步,因为我不喜欢自己现在的样子,不管我怎么努力,我还是很丑/感觉自己很丑。”

社群媒体的算法并强调或者是放大女生想要变美的渴望,如果他们对减肥、美容,或甚至只是健康饮食有兴趣,IG或抖音等社群媒体就会向他们推送更多更瘦的女性图片。例如,“反数位仇恨中心”的研究员,在抖音注册了十几个13岁女孩身份的假账号,研究员发现在他们加入平台后,抖音的算法在短短几周内,就推送了数万个减重影片给她们,怂恿她们尝试极端减肥法,例如骷髅新娘减肥法,或是喝水减肥法。

作者甚至还指出,网路上的个人资讯,让男性更容易接近或跟踪女孩,并且在规避责任的情况下,对她们做出不当行为。例如他们会追踪年纪较轻的女孩的社群媒体账号,而她们在学校里也会受到男生的霸凌,甚至被迫分享自己的裸照,造成严重的身心伤害。

作者警示:社群媒体是一个陷阱,诱捕的女孩多于男孩,2015年的研究统计显示,13%以上的女生达到每周40个小时的使用比例,亦即每7名美国女生就有一人;男生则为7%不到。借由承诺,提供各种社群连结,吸引女孩重度使用,不断增加连结人数,却也降低了人际关系的深度;这也是为什么在2010年代初期开始,女孩的孤独感会急遽上升,而男孩的孤独感只有相对缓慢上升。

本文指出,社群媒体对青少年女孩的影响,比男孩来的显着。(新!!:
五、“灵性退化”的现象

很有趣也很有深意的是,同时身为伦理/道德学者的海德特自称为无神论者,但他认为宗教思想中含有促进人类提升的许多心理智慧。他的研究著述中常引用宗教的智慧来促进互相理解和彼此关怀,试图疗愈这个分裂、仇恨和冲突的时代。在本书中,他更引入了一般学者鲜少讨论的“灵性”观点,主张手机掌控的时代,不仅是对青少年,而是让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灵性退化 ”的现象

他的研究发现,一般人在社会空间中,会以三种情绪因素来选择亲疏远近的关系:包括觉得亲近的程度、社会等级程度,和神性/德性程度。前面两者或可说是水平面向的,也是既有的亲属或经济社会阶层的分布。而第三种则是一种垂直的轴线,是一种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的内在轴线。他发现许多文化中都明白指出:德性高尚的行为让人向上,更接近神;而低劣、自私或令人厌恶的行为则会让人堕落、远离神,甚至与神对立,成为恶魔。

以手机为主的生活对灵性提升的影响是如何呢?作者引用了另一位社会心理学者David DeSteno(大卫‧狄史丹诺)的著作《神如何运作:宗教益处背后的科学》提出大量证据显示:有六项灵性练习,确实能够改善人的身心状态和幸福感,包括:集体的神圣体验、亲身(身体)参与、静止/安静与专注、自我超越/无我(停止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如“我”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我”如何被他人赞赏或排斥?)、慢怒快恕(不要急于用自我的道德标准批判别人、自我辩解;而应反思自己,改善自我、宽恕别人、爱邻如己),以及敬畏大自然,亦即在壮阔的天地宇宙中,能够全心感受大自然之美,让个人生出敬畏之感,体悟到自我的渺小;但同时又能扩充心识领域,愿意接纳更多的万事万物,对所有生命产生更亲切和寛容之量。

这让我想到弘一大师圆寂前所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读这样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大师的谦逊,感受自我的渺小,超越对自我的关注;但扩大意识融于天地的无垠、祥和和美好,内心而充满感恩和愉悦。

但手机/社群/网路游戏/色情影片等,则与以上的提升灵性的实践刚好相左;即使有一些正能量、美丽的影片,但只有手掌大的萤幕和快速的滑动变换的主题,注意力很快被分散;而社群机制引发不断聚焦以自我为中心的按赞、分享;吵杂、破碎的留言;极端的情绪、评断、恶质的比较、甚至霸凌等等。留言中常看到的是一些所谓道德操守上令人厌恶的言辞,与提升灵性完全相左,甚至把人品往下拉低。

灵性提升的感受可以减少关注自我、降低自我中心、心胸更开放、更愿意与自我以外的事物产生交集;尤其集体灵性练习的同步行动,会增加彼此信任感,减少孤独无所适从的感受。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手机童年的青少年出现了严重下滑的社交、忧郁、精神注意力、甚至自残/自杀等等灵性缺失的心理健康问题。

手机掌控的时代,让我们每个人都产生了“灵性退化 ”的现象。(明慧网)
六、我们可以做什么?

本书对手机时代的问题讨论非常丰富深刻;在这本将近500页的著作中,同时涵盖了科学研究、儿童社会心理、更罕见的指出人类灵性伤害的问题。作者语重心长地说,在 2010年,科技公司、家长、青少年,政府都完全不知道智能手机和社群媒体会造成多么严重的负面影响。但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的看到了、证实了。是时候赶紧采取集体行动,包括政府的法规、政策、科技公司保护青少年的技术机制、学校和家长如何维护青少年以玩耍为主的童年;如同烟酒禁令,重新检讨放寛限制父母不让儿童适度独立玩耍的法规;学校制定要求禁止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的规则;家长应该自我克制在家人群聚时使用手机、避免将萤幕作为安抚儿童的手段,以及提供更健全的让孩童健康玩耍成长的环境等等。

本篇小文不再详细说明这些具体的政策建议,包括技术性的自制、法律和他律手段。前面已经指出,全球已有四分之一以上的国家展开相关的立法和政策规范。台湾的教育界其实也开始讨论更具体的管制建议。

其实本书更深刻地指出任何管制或限制其根本的目的,应是提升人类灵性/道德,才能真正促进我们自己及下一代具有自我反思、互相友善、互助关怀、敬畏自然的社会,这才是人类真正美好的未来。

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康德,他的墓碑上刻着最常被后人引用的两句话:

“有两样事物我越是经常反思它们,便越觉得赞叹和敬畏: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心里的道德律。”相信本书作者强调灵性的重要性,也正是感到宇宙无垠,日月星辰的有序和美丽,映照和引领着我们每个人内心的良知善性,是一种神性的启示,也是人类永恒的目标。

期盼每个孩子都回到无忧无虑,可以开心玩耍的童年。(新!!:

本文转自新!!:季刊2024冬季号

阿波罗网责任编辑:江一

来源:..;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国 放眼世界 魂系中华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墙 免翻墙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