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大一个孩子,父母各有各的累法。
婴儿和幼儿时期频繁的夜醒、喂奶、哄睡……二十四小时待命,连安静上个厕所都是一种奢侈。
孩子上了幼儿园,又需要有极大的耐心去应对他们的哭闹、叛逆以及无数个“为什么”。
再大一些,父母又开始为孩子的学习问题费心劳神。
在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有操不完的心。
养育的辛苦,就在于它要求你毫无保留地付出时间、精力、情感,承担起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孩子越小,父母需要介入和参与的比重就越高;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也慢慢从养育的琐碎中抽身。
但在现实中,就算孩子长大了,很多父母依旧觉得很累,很痛苦,他们常常感到焦虑和自责,总觉得孩子难带、不听话、不懂事……
出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我们模糊了亲子关系的边界。
什么是边界?
“边界”这个词语听上去有点冷冰冰的,甚至是不近人情的。
它会让你想到邻居门前的篱笆、公园草坪围栏、景区警示的门牌……这些界线无情地隔离了他人。
事实上,正是因为这些有形边界的存在,才引导人们对边界的尊重与遵守,从而带来更安全、更和谐的生活。
哲学家叔本华提到一个寓言叫做“刺猬困境”,大意为:
寒冷的冬天,两只刺猬想要抱在一起取暖,然而,距离越近,它们就有可能刺伤对方;但如果相互分开,它们又会感到寒冷。
在人与人相处中,也需要一种无形的“内在界限”,找到一个适中的距离。
这就是一种边界。
心理学中的边界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人的责任和权利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
它不意味着自我孤立,而是在保护自己的外在、内在空间的同时,彼此健康地依赖,建立起来一种恰到好处的亲密。
有了清晰的界限,双方在保持亲密的同时,各自平等独立、为自己负责。这样的关系,才能和谐发展下去。
在亲子关系中,清晰的边界也同样重要。
一般来说,亲子边界感模糊一般有三种典型表现:
1.物理边界模糊
比如不敲门直接进入孩子的房间,无论孩子年龄多大;随意处置物品等等。
2.情感边界模糊
比如把孩子的情感当作自己的情感,孩子不开心,父母就焦虑,急于“解决”孩子的情绪,同时也会把自己的负面情绪、焦虑毫无保留地倾倒给孩子。
3.思想边界模糊
比如过度包办,小到每天穿什么衣服、吃什么菜,大到报什么兴趣班、选什么专业、交什么朋友,全部由父母决定,孩子没有选择和试错的机会。
很多家长以“过度付出”的方式,侵入孩子的界限,最后亲子之间形成一种“共生”关系,他们把本该孩子做的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没有自我,孩子是生活的全部,并且常常拿自己的付出“绑架”孩子。
孩子看似得到了满满的爱,实则背负着两个人的人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内心压抑、影响心理健康。
可以说,父母懂得守住自己言行的边界,孩子才能成长为一个人格独立、健全、身心健康的人,一旦边界模糊,对父母和孩子都最容易产生诸多负面影响。
没有边界感的爱,亲子双方都很疲惫
边界感模糊的父母,大都活得很累。
一是过度消耗心力,最后身心俱疲。
很多家长有了孩子后,就陷入了无底线的牺牲和付出中,一切以孩子为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最卑微的位置。
比如:本该是孩子自己的事,揽在自己身上;本该孩子学习的生活技能,自己抢着干完了;本该孩子自己负责的学习,干涉太多,比孩子还尽心尽责······
当我们把所有的目光都投向孩子身上,尽职尽责地围着孩子转时,也无法避免地产生一种付出感、牺牲感。
这种“忘我”的付出与牺牲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期待——“我为你付出一切,你必须成才/听话/孝顺”,当孩子达不到期待时,父母会感到委屈、愤怒和崩溃。
二是失去亲子关系的亲密感,得到更多的反抗
没有边界感的爱,最终会演变成控制。
孩子对父母的情感会从最初的依赖,逐渐变为反感、抵触,甚至仇恨。
因为我们自以为是的“爱”,带给孩子的是侵扰。
大多数的情况下,孩子从这样的“操心”中感受不到鼓励与关爱,他们感受到的,只有忽视,以及不尊重其意愿的“指手画脚”。
这就造成了孩子的感受与我们的行为本意并不相符。
模糊的边界,也让我们的育儿目标越来越远。
《有边界感的妈妈》一书中写道:
一个缺少边界感的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可以说是对亲子双方的“压榨”,妈妈感觉自己被孩子“压榨”、为孩子牺牲,于是免不了希望孩子补偿自己,而这又成了对孩子的“压榨”。
对孩子最明显的影响是,孩子无法完成健康的“分离”。
有的孩子会缺乏责任感和自主能力,父母事事包办、过度干预,孩子就没有机会学习为自己负责,他们习惯于被动接受,甚至故意逃避责任,因为总有父母来“兜底”。
有的孩子自我认知模糊,无法发展稳定的“自我”,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他们的感受和想法总是被父母的意志覆盖。
还有的孩子甚至会发展出低自尊,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不被尊重,他们会潜意识里认为“我不重要”、“我的价值在于满足他人”。
这些孩子往往是一边依赖,一边反抗,无法真正地在生活和心理上脱离父母,形成一种彼此消耗、彼此折磨的亲子关系。
没有边界感的爱,亲子双方都很疲惫。
对父母来说,它消耗了全部精力,换不来尊重和健康的爱,只剩下疲惫和失落;对孩子来说,它剥夺了自己很多独立成长的机会。
健康的爱,一定有边界
在孩子婴幼儿时期,一切都需要父母的照顾,这时,没有边界感,给孩子无微不至的照料是正当的。
但从孩子两岁左右,自我意识萌发,开始区分“你”“我”,产生物权意识,强调“你的”、“我的”,此时,父母就要有意识地注意界限。
我们要明确养育孩子的最终目的,是让他成为一个能独立、幸福生活的成年人。
当我们满怀热情地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时,我们不妨回过头想想这个最终目标:
我的参与有没有剥夺让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做出重要决定的机会?我的帮助是赋予了他信心,还是恰恰暗示了他的无能?我的关心让我们的关系更亲密,还是激起了孩子的反抗,催生了隔阂?
保持这份觉察,能够有效警惕我们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参与。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保持理想的边界,做有界限感的父母呢?
以下几点很关键:
1.信任你的孩子;不要看轻孩子的能力。无论孩子现阶段表现如何,你都应该好好爱他,多给他们一点信任,相信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变好的意愿。
2.尊重与放手;支持孩子的独立与自主,给予孩子充分的选择权,让他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3.建立清晰、一致的规则;
4.安抚好自己的焦虑;每个人有权拥有自己的情绪,管理好它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孩子的,不要让孩子为你的快乐、愤怒或失望负责。
5.最后也是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不把自己的情感和人生目标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做父母之余也要丰富自己的生活,一个活得充实的父母,会带给孩子更多积极的能量,也不太会给予孩子更多毒性的压力。
有边界感的爱,不是冷漠地不管孩子,而是以一种更成熟、睿智的心态,陪伴孩子成长。
父母和孩子各自对自己的人生课题负责,不互相干涉、纠缠,亲子关系更健康、和谐,双方都能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人生幸福感也会更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