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晓 | 世界:一栋随时可能被引爆的房子 * 阿波罗新闻网
新鲜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赵晓 | 世界:一栋随时可能被引爆的房子
作者:
人类的疯狂不等于上帝的缺席。权力的失控不等于历史的失控。我们的确活在罪的危险中,但不是漂浮在虚空中。正因为有一位超越一切权柄、超越一切国家、也超越一切"核按钮"的主宰,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即便人类反复误判,事情仍不会最终偏离祂所许可的边界。

一、从"爽片"到引我深思的片子

这个周末,本来只是想放松一下,找部爽片随便看看,于是点开了奈飞的新片《炸药屋》(A House of Dynamite)。

开场是典型好莱坞大片氛围:

某一天,美国境内的战略预警系统突然拉响——有一枚高速来袭的导弹,正朝美国本土飞来。

接下来的几秒钟里,出现了几件极不妙的事:

第一,这枚导弹找不到清晰来源。

第二,它的飞行轨迹与信号特征都不像任何一个"典型敌人"(俄、中、朝、伊朗统统对不上)。

第三,它也不像美国自己的误射或测试。

听上去只是技术细节,其实它意味着一件极其恐怖的事情,用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

这不是一次可以归类的攻击,而是一次"归责崩塌"(attribution breakdown)。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有人要搞死你、而你不知道谁干的。

在核世界里,真正致命的不是"有人打你",而是:

你根本不知道是谁打你。

因为如果不知道是谁打你——你就无法报复。

你无法报复——所有威慑理论瞬间失效。

威慑一旦失效,下一枚导弹就可能在十分钟后到来。

电影不到五分钟,我已经完全坐不稳了。

我突然意识到:

这不是一部爽片。

这是拍给全地球人看的"让你睡不着觉的警报片"。

片中有一句话,像钉子一样进入到我的脑子里:

"我们以为自己生活在秩序之中,但其实,我们只是住在一栋随时可能被引爆的房子里。"

这话,还真的不是夸张,而是今天我们这个多极世界的现实!

二、文明的幻觉:我们以为秩序一直在那

《炸药屋》没有拍蘑菇云。它拍的是:蘑菇云将要升起前的那39分钟。导弹从太平洋发射,锁定美国本土;

预计命中时间:三十九分钟后。

模型推演:伤亡或高达上千万;整个芝加哥将在地图上消失。

美国高层瞬间进入极限状态,各系统同时启动:战备、情报、舆论管控、对外姿态、继任权力链条……

然而,问题接踵而至,密度高到让人窒息:

"是谁发的?"

"是假旗行动吗?"(某国伪装成另一国开火,逼美国误判)

"是误射吗?若是误射,回击就等于发动世界大战。"

"要不要先拦截?"

"拦截失败怎么办?"

"要不要核报复?报复谁?打谁呢?"

电影让人真实地看到整个美国机器像被撕开三层,导演用几乎是《24小时》式的并行结构,展示同一段时间里三个权力维度在困境中的竭力然而又是绝望的挣扎:

1)军事现场线:技术 vs.倒计时

这是负责监测、确认弹头性质、决定拦截手段的那群人。

他们在屏幕前盯着速度、角度、热信号、载荷推断。

他们必须在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说出"它是不是核弹头"。

他们非常清楚:

如果他们说"是核弹",总统就会被逼到'必须回击'的选项。

如说"不是核弹",但其实是,那就是几百万甚至上千万无辜人的火海,而他们将承担致命的误判责任。

一句话,就可能决定是否点燃第三次世界大战,怎么办?片子一步步带着你亲眼看那句话是怎么被"逼出来"的。

著名女演员丽贝卡·弗格森饰演的情报协调官,正活在这种完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里:

她必须在毫无把握的情况下,给出一个"听上去像结论的结论"。

她知道这个决定会被历史审判,也知道她可能根本就错了……

2)情报复盘线:真相不是事实,是真相的主导权

情报小组在做另一件同样惊悚的事情:给"敌人"画像。

他们在查各种信息:

卫星轨迹、信号情报拦截(SIGINT)、碎片能谱、通信干扰、指挥链习惯……

然后试图判断:到底是谁干的。问题是,没有谁愿意承认"不知道"。每个机构(军方、NSA、CIA式团队)都拿出"高度自信"的判断——然而,这些判断互相打架。

他们必须讨论一个令人心凉的问题:

会不会根本就没有"敌国先发制人"?

而是某一方精心设计的"假旗行动":

甲国假装乙国打美国,逼美国误判"乙"并回击"乙",这样就可以把世界推入它想要的战争。

影片冷冷地告诉你:

现代核战争,最危险的或许根本不是"谁向你开火"。

而是"谁能成功诱导你误判是谁向你开火"。

原来,人类距离一场足以毁灭全球的大国对撞,可能只隔一条伪造得足够逼真的情报!

3)白宫决策线:权力中心其实是一间惊慌失措的屋子

总统(伊德瑞斯·艾尔巴饰)被推到最残酷的位置。

幕僚对他说的话,核心只有一句:"先生,导弹会在数分钟内命中美国城市。我们不知道是谁发的。但您现在必须决定要不要下令报复。"

白宫内部瞬间分裂成三派:

鹰派:必须马上打回去。哪怕我们没100%确认是谁。因为如果这口气咽了下去,全世界都会认为美国软弱,下一枚导弹就会更快、更准!

鸽派:我们不能上当。仓促回击,很可能正是袭击者想要的——他们要的不是毁灭美国一城,而是导致全球毁灭!

现实派:不管谁干的,美国必须活着。报复也许是错的,但不报复一定会被吞噬,美国人民决不答应!

总统于是被要求做一件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在没有真相的情况下,做一个"必须正确"的决定。而他如果蒙错,代价就是全人类的毁灭。

这部电影第一次让观众那么具体地看到:"世界和平、岁月静好",原来只是几个人在一间屋子里颤抖着说话……

三、"核武恐怖均衡"理念的幻灭:我们以为和平是理性的,其实不是

这部影片真正摧毁或引爆的核弹,是现代人一个极其天真的信念:

"有了核武器,世界反而更安全。因为相互毁灭导致的恐怖均衡,大家都不敢先动手。"

这套信念就是所谓的"核威慑理论",也常被称为大众版本的"恐怖均衡"。

它的教科书表述,大致是这样:

当两个或多个大国都拥有足够的核武器,

任何一方如果先发制人,另一方仍有能力在毁灭中残存并进行"二次打击"(second strike),把对方也毁灭。

这将造成一个怪异但稳定的结构:

"我能毁灭你、你也能毁灭我,因此我们谁都不敢先使用核武器。"

冷战后期,这更加被包装成一种"理性和平"——

人类不会互相引爆,因为我们都很聪明,知道成本太大。

表面听上去,这像是理性与文明的成熟。然而,理性也罢,"和平"也好,其实一直是一座鬼屋。

为什么?因为它至少有三个极其脆弱的前提:

前提一:信息必须清晰。

你必须能在几分钟内准确判断"谁打了你"。一旦出现《炸药屋》这种"归责崩塌",整个理论就瞬间失效。你不知道该对谁打回去,威慑就空了。

前提二:决策者必须冷静理性。

核威慑假设领导人是"理性人",他会在极度愤怒、恐惧、屈辱中保持"数学水平"。

然而请问:你真的相信人类高层在第一次听说"几千万同胞很快将死"的时候,还会是经济学模型假设的"完全理性决策者"吗?

前提三:系统不会犯错。

核均衡理论隐含一个童话:

雷达永远不晕,算法永远不乱,通讯永远不会被入侵,情报官永远不会紧张到说错话。

现实呢?电影让我们看到:

系统可能误判。算法可能被黑。情报可能被伪造。而总统,可能在心跳180的时候被逼着做历史级决定。

换句话说,"恐怖均衡"的恐怖是千真万确的,至于均衡嘛,如果不是鬼话,那也是梦话!

影片很残忍地把这件事从抽象理论里拖出来,按在我们脸上使劲摩擦。

所谓"世界和平",哪里有嘛?

充其量只是一个高压、临时、随时可能崩盘的姿势而已。我们人类根本不是住在"和平的世界"里,听好了,我们其实是住在一栋随时可能被引爆的房子里。

四、人类的自信:以为能掌控后果

影片的最后,压迫感被推到极致:

导弹的着陆点已经推演,伤亡数字已经摆上桌。拦截窗口已经关闭。倒计时仍在走。总统的手,悬在核报复按钮上。

问题变成了两个选项,而两个都是"地狱级"的:

"按下去":美国报复,全球核战,世界末日。

"不按":某个美国的特大城市可能在十几分钟内从地图上消失,数以百万、上千万的无辜生命被蒸发。

我正心惊胆跳地等着看"美国总统怎么选"呢!结果——画面切黑。没有结局。电影结束了!

我靠,导演残忍地拒绝回答;

他把问题抛回给了观众。那请问:

"如果是你,你怎么按?"

更加可笑的是——我们竟以为我们能掌控这一切。

我们天真而盲目地以为制度、法律、科技、伦理、AI模型、条约、参谋体系……会阻止人类犯致命错误。

但残酷的事实是:

所有这些系统本身都是由人创造、由人维护、由人解释的,而人,正是那个最不稳定、随时发抖的变量。

我们从来不是世界和平的"主宰者",我们只是"抱着炸弹睡觉的小孩"……

五、信任的坍塌:理性救不了世界

现代世界最大的危机,当然不只是"核爆风险",而是信任危机。

当中美陷入战略博弈,谁也不信谁,科技脱钩、贸易脱钩,连科研合作都被当作间谍战;

当俄乌战争持续燃烧,有人一边高呼"正义",一边竟忘了——俄罗斯是核大国。

他们真以为普京不会按下按钮,或者马斯克能灭了核武;如此"理性"与"正义",其实早就被情绪、仇恨与舆论所绑架。

更可怕的是,这种"信任坍塌"已渗入全球每一个系统:

政府的说法被质疑,

媒体的报道被质疑,

科学的数据被质疑,

AI生成的影像可以以假乱真,

连选举结果都彼此不承认,

人类社会早已进入了一个"后真相时代"。

我们每天都在被信息轰炸,却越来越不知道该信谁。

舆论场早已变成了一场没有真理、只有流量的角斗场。

千万别忘了,"核恐怖均衡"得以维持的前提极其脆弱:它不是别的,而是信任——我相信你不会疯。

那是人类维系秩序的最后心理防线。

一旦这个信任崩塌,理性就完全不够用了!

六、唯一的稳固:上帝的主权

影片最后切黑,其实是在问我们:

"你到底把你的平安以及家人的平安,交给了谁?"

答案:

不在于更复杂的制度,也不在于更聪明的算法,而在于更深、更高的信靠——那就是信靠那位创造秩序、托住世界、赐下平安的上帝。

否则,我们的每一晚安眠,都只是侥幸地忘记:外面其实全是炸药。试把上帝拿掉,看看这个世界还剩下什么:

历史不再有方向,只剩力量的角斗!

道德不再有绝对的锚点,只剩谁控制话语!

安全也不再有真正的保障,只剩彼此瞄准、彼此威胁的"暂时沉默"!

人类的存亡,也只取决于某个总统的心率、某个少校的判断、某台雷达的信号干扰而已……

世界若真是这样——没有上帝,只有纯粹偶然、纯粹博弈、纯粹算法调参的结果——

那你今晚还能安心睡下,我可以确定,那只是因为:你选择根本不去想!

基督信仰给出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世界观:

世界并非无主之地。

人类的疯狂不等于上帝的缺席。

权力的失控不等于历史的失控。

我们的确活在罪的危险中,但不是漂浮在虚空中。

正因为有一位超越一切权柄、超越一切国家、也超越一切"核按钮"的主宰,

我们才有理由相信:

即便人类反复误判,事情仍不会最终偏离祂所许可的边界。

换句话说:

世界也许像一栋随时可能被引爆的房子,

但这栋房子并不是孤零零的、无人看守的废屋!

也因此,

"我必安然躺下睡觉,因为独有你耶和华使我安然居住。"——《诗篇》4章8节

责任编辑: 江一  来源:云上迦南 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並保持完整。

本文网址:https://d3lxuwvwo1hamd.cloudfront.net/2025/1027/2296783.html